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分享  
 
当前位置:
  行业新闻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4/19        来源:云南省教育厅    浏览量:[ 5652 ]
 

附件

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国家有关教育信息化的部署,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教育行业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加快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结合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要求,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推进教育变革与创新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治理水平,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十二五期间,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我省按照“应用驱动,机制建设”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改革教学方式,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义务教育7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高校教育网络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义务教育多媒体教学覆盖55%的班级,60%的中小学教师建立了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平台为学校推送教育资源和课程,基本建成中小学学籍、助学贷款、中等职业教育、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信息数据等基础数据库,基于互联网“众创空间”建设应用,促进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边远的教学点也具备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齐课程和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条件,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的经费不断加大,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和教育治理能力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已接入的50%以上的乡镇以下的义务教育学校带宽都小于10兆,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二是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滞后,网络还未覆盖教学班;三是基于教育资源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水平低;四是教育管理的信息数据尚未得到整合利用,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不能有效共享使用;五是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效不高,作用发挥不足。

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对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加快建设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创新教育供给方式,为补齐我省教育发展短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云南“一带一路”和“五网”建设,推进“互联网+”的实施,围绕落实《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抓住云南教育改革发展时机,按照“应用驱动、夯实基础,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的原则,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创业就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应用驱动,夯实基础。根据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确立信息化支撑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加大投入,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全省“云上云”整体发展要求,推进教育的改革、创新。

(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根据全省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和区域教育发展水平,整合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现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协调推进信息化的集约化建设、整体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明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形成发展应用特色。

(三)融合创新,深化应用。探索信息化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为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动力,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创新,形成教育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互动并进的信息化建设应用格局。

(四)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从教育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开发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系统,共建共治教育资源和教育数据及应用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和安全有序责任分担的管理机制。

四、总体目标

用信息化引领和带动云南教育的现代化,到2020年,建成与我省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夯实和加快网络环境建设,以教育网络建设、应用为抓手,整合、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大数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强化教育精准管理,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切实转变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促进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治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云南教育向着结构更加优化、人才供给能力更强、教育质量更高,管理更加规范和更为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方向迈进。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服务能力

1.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国内一流,“四全两有”(全覆盖、全高速、全应用、全管控,有专用通道、有校园网络)“万兆主干、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教育光纤网络;加快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到2020年,高校、职业学校和50%以上基础教育学校建成基于信息化的智慧学校;建设教育大数据的整合、共享、开发、应用环境,为教育管理和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支撑;主动与省“云上云”建设实现互联互通,依托省电子政务内网,建立覆盖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教育电子政务内网。

2.全面普及班级多媒体教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施好“全面改薄”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2020 年,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实现义务教育班级全覆盖,完小以上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基本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3.加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应用。推进以政府和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应用,实现有条件上网的教师建成网络学习空间,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有网络学习空间。推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教研和网络众创空间建设应用。

4.加快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建成国家、省、州市等各级教育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取省、州市共同建设或州市单独建设方式,加快省、州市两级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整合与引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资源和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实施名师课堂和名校课堂;利用教育资源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州市县和学校提供服务;高校(部分职业学校)要结合学校教育、科研和与企业跨界融合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资源平台建设,2018年底,建成功能较为完善、资源丰富的教育资源云平台。

5.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按照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2017年底,建成安全保障到位的五大类20个教育管理系统和教育数据中心,整合、开发、应用教育大数据,为教育管理、决策、评估服务;州市县和高校、职业学校结合需求,建设和完善与国家、省教育管理平台功能互补的管理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

1.在建成云南教育资源云平台的基础上,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和推送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0年,使全省的所有学校接入国家和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大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引入、汇集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资源,开发制作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资源,到2020 年,建设1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资源,提供100个学科工具和应用平台,开设“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开设好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高校、职业学校,加快MOOCs、微课程的建设应用,建成与学科教学、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和精品课程体系。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各级各类学校要紧密结合课程和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加快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实施对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流程再造,推广信息化环境中的混合、翻转、高效、线上线下结合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支撑大规模班级教学方式下的个性化学习,推进和实施智慧教育。

2.各级各类学校要抓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要通过名师工作站、高校联盟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中心等形式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进中职、高等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扩大学习空间使用范围,并在全省广泛组织网络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学习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影响力。加强全省教师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使用的试点,提高网络教研和教育资源共享水平。

3.中小学校要抓好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扎实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实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课堂,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4.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提升实训教学水平,通过开发虚拟仿真实训教育应用软件,建设一批融合仿真技术、体感技术等新技术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要开发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信息化课程,通过远程教学,同步操作直播等方式,提升职业学校日常教学水平。

5.高等教育要通过信息化进一步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能力;要积极推动跨学校、跨地区课程共享服务,推动线上课程学分互认,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广泛共享;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以信息化促进高校提升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终身教育资源和学分银行机制建设,完善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学分认证、学分互认、学分转换机制,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四)推进创业就业促进跨界融合

利用平台和网络空间,开辟创新驱动、“学研商企”(产学研)跨界融合的创业就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渠道和途径,深化高校科技工作的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1.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利用“互联网+”思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加快高等教育“众创空间”、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推广,推进“学研商企”的跨界融合和学生的创业、就业。在高校创建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推进创客行动和“众创空间”建设应用,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各类产品研发、生产、加工、检测、市场销售,毕业生就业的“学研商企”跨界融合运行体系。

2.在中等职业教育和中小学中开展“创客教育”试点,搭建面向中小学生的“小发明家”创新平台,为学生的精彩创意和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意识。中等职业教育要通过互联网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连接起来,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推进中等职业教学实践与就业创业的有机结合。

(五)实施试点示范提升应用水平

实施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区、惠民示范县和示范学校建设,发挥好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支撑作用。

1.以信息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目标,利用互联网建设50个教育信息惠民示范县,并将怒江州建成信息化应用示范州,推广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发展模式,以信息化提升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2.建设1000所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50个教学信息化应用示范区,2018年,实现宽带全覆盖、班级多媒体设备100%覆盖、优质资源班班通、教师学生学习空间人人通,利用“云+端”学习环境和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质量明显
提高。

(六)加强人员培训加强专业化建设

按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好教育信息化局长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和中小学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实施“国培计划”教学点教师集中培训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远程培训,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教学点教师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设课程、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能力;组织实施好教育部与中国移动合作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七)加快管理信息化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到2020年,建成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教育数据库,应用大数据对教育管理、决策、评估提供支撑,大幅度提升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1.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高等学校的日常管理、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合作交流、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一系列工作展开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现对高等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的重要支撑,以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质量、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办学条件管理、后勤服务、安全管理等。到2018年,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达到三级。

2.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日常管理、实习实训、课程教学、技能发展、专业设置、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一系列工作展开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生个人职业技能水平、学业水平的发展,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办学条件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安全管理等。到2020年,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达到二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达到三级。

3.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日常管理、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管理、测验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发展、安全保卫等一系列工作展开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实现对教与学工作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切实提升中小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水平。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办学条件管理、安全管理等。到2020年,大部分中小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达到二级、部分中小学校达到三级。

4.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管理、教育保育、安全防护、卫生保健、安全保卫等一系列工作展开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确保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幼儿管理、教师管理、教育保育管理、办学条件管理、安全管理等系统。到2020年,大部分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达到二级、部分学前教育机构达到三级。

六、措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要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完善人员机构建设,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将教育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整体规划以及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建立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问责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视听等技术,加快智慧校园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应用。

(二)政策保障机制建设。对接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规划,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机制。

1.投入机制。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整合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用市场规则,采取投融资方式,拓展经费投入渠道,提供经费保障和服务。要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统筹推进实施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等工作;要建立企业支持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鼓励网络运营商建立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使用资费优惠机制。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服务的政策,优化经费支出结构。要做到农村和城市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同步提升,并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当地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高校学费中的支出比例,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日常性、针对性投入机制。

2.合作机制。保证教育信息化依法、依规健康发展和应用,推进购买服务、校企合作等机制办法的建立。

3.教育资源和数据共建共享机制。要推进国家、省、州市、县和学校教育资源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探索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和数据共享机制。

(三)整合资源,合作推进。要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与此同时,要整合企业和市场的优势,以开放、创新、合作的新模式,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应用。

(四)人才培养,提升能力。加强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等机构联合培养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紧缺人才,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较快培育复合型、实用性信息技术人才。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训,建成一批网络安全人才实训基地,推行校园网络安全专业资格认证和培训。鼓励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强化信息安全服务,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

(五)明确责任,保障安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网络安全与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网络安全岗位责任,网络安全工作的分管负责人、责任职能部门和技术支撑机构做到安全到人,责任到岗。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

(六)督导评估,有效发展。制定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检查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基本办学指标,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全面开展面向区域和学校的督导评估,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问责依据,以提升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编辑:易软设计部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条: 全面实施普及攻坚计划 努力办好公平优质多样的高中阶段教育
下一条: 云南省全力配合上海市和浙江省做好2017年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录取工作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QQ在线
留言反馈
技术服务
 
Copyright © 2016  昆明易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     地址:昆明市高新区科医路176号昆明技术转移中心3楼
电话:0871-68319989  68326576     商务QQ:2736087914     服务QQ:2063444159    邮编:650118    滇ICP备13001430号-1